六、天坛大佛周年纪念水陆息灾法会
苦极则修,乐极则流。祸福无穷,纠缠相求。遂超欲色,至非非想。不如一念,真发无上。-苏轼·水陆法像赞

「水陆法会」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 是各种佛事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佛事,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丶千人以上。设有内丶外各种坛场,以外坛中的「梁皇大坛」最具特色,专门礼拜《梁皇宝忏》廿四部及大忏悔二部,并在七日内设放瑜珈焰口十堂,是佛教佛事中最隆重的一种。

自1993年起,宝莲禅寺每年在天坛大佛开光周年纪念期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九日),都有举办「天坛大佛周年纪念水陆息灾法会」,除为斋主祈求增福延寿丶亡者超生极乐国土外,也祈求融戾气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众生安乐丶香港繁荣丶祖国富强,世界和平。

六(1) 水陆法会的目的

水陆法会是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水陆法会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五点:

(1) 追荐祖先,令其早证菩提。

(2) 普同供养,超度普济水中丶陆上和空中一切亡魂。供养的对象分上丶中丶下三等,上则供奉法界诸佛丶诸位菩萨丶缘觉丶声闻丶明王丶八部丶婆罗门仙;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丶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丶往古人伦丶阿修罗众丶冥官眷属丶地狱众生丶幽魂滞魄丶无主无依诸鬼神众丶法界旁生,即六道中的四圣六凡,普同供养。

(3) 诵经持咒,令受苦众生心开意解,以此救济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4)为斋主祈求增福延寿。

(5) 祝愿国运昌隆,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六(2) 水陆法会起源

据《释门正统》中记载:相传梁武帝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为何不作水陆斋普济他们?这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但该如何普济法,梁武帝问了许多僧人,他们都说不知道。醒来後,梁武帝又问宝志禅师,禅师建议他广寻佛教经论,将会有个结果。於是,梁武帝把许多贝叶经搬到法云殿,早晚披览,经过三年时间,撰成水陆仪文。随即在金山寺依仪修设。亲临法会,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这是水陆法会的肇始。

六(3) 水陆法会的流传

据《佛祖统纪》记载,水陆法会经周丶隋变乱後不再实行,唐高宗咸亨中(670-673年),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师梦中受异人指点,得到梁武帝所撰仪文,水陆斋会流行天下。

宋元佑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并撰《水陆法像赞》十六篇。因其为四川眉山人,所以所作的《水陆法像赞》被称为「眉山水陆」。宋元丰七丶八年间(1084至1085),佛印禅师住金山寺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禅师亲自主持,蔚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金山水陆又称「北水陆」。宋代志磐所续成的《水陆新仪》为「南水陆」。

水陆法会自宋代流行以後,很快普及於全国,成为朝廷上下经常举行的一种超度法会。在江淮两浙丶四川丶广东丶福建,水陆佛事十分盛行。宋颐《水陆缘起》(参见《卍续藏》101,页442)文中说:「今之供一佛丶斋一僧丶施一贫丶劝一善,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遍供养十方三宝丶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丶独超三界,亦乃恩沾九族。」

元代和明代对水陆法会都极为重视。明代的袾宏见「北水陆」仪文前後错杂,施行时也随意变化,於是取「南水陆」仪文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六卷。清代的咫观又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丶《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十卷。现在通行的为清道光年间仪润汇集袾宏订正的《水陆仪轨》。

水陆法会自宋代兴隆以後,历经元丶明丶清代而至民国,普及於全国各地,尤其江丶浙丶闽丶粤各地,更为盛行,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後,成为朝野常行的超度法会,当然太平盛世,也为保庆平安而设的延生法会。

六(4) 水陆法会的特点

水陆法会有三大特点:
一是时间长,多则49天,少则7天,最少也得3天。
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可多达千人,一般需要三两百人,起码不得少於七八十人。
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还要悬挂多则两百馀幅,少则120幅「水陆画」。这些画需要宽敞的大殿才能挂得下,因此,举办这样的法会,非大寺庙莫属。

「水陆画」可分为三类:一是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丶诸天丶明王丶罗汉丶护法神等。二是道教和中国民间神祇,如三清丶十二真君丶五岳丶二十八宿丶列曜丶六丁六甲丶八仙等。三是佛道和民间信仰并已汉化的龙王丶阎王丶六道中的畜生丶饿鬼和其他鬼魂等。

在法会上悬挂「水陆画」中的某些画幅,就是代表要召请的某些「尊神」。再经下述的某种仪式,被请到的就光临。法会後再恭送,送毕,将画幅取下卷好下次再用。这是一种专用的佛事人物画,平时不能挂,更不能拆开单幅挂。

六(5) 水陆法会的形式

水陆法会的道场分为外坛和内坛。外坛多设於环绕大殿或法堂的厢房配殿中,是念佛诵经的坛场。内坛多设於寺庙中心的大殿或法堂,是法会活动的主要坛场,外坛和内坛的情况如下。

外坛六个坛场安排的内容和形式:

大坛
由24位僧人拜诵《梁皇忏》,所以又叫「梁皇坛」。此坛上挂释迦牟尼佛丶阿弥陀佛丶弥勒佛像,均有菩萨丶罗汉等胁侍,两侧挂护法四天王像,後面挂十殿閰王及判官像。主坛供上述三佛和观音菩萨丶城隍老爷牌位,坛前安置读经用的经台和香丶花丶水丶果丶灯等供品。

诸经坛
由7位僧人诵诸经。此坛後上方挂与大坛相同的三尊佛像,两侧挂护法神像。主坛供观音菩萨立姿塑像,并置四个经台。

法华坛
由7位僧人诵《法华经》。此坛後上方挂以观音菩萨为中心的诸大等觉位菩萨像,主坛供千手观音立姿塑像,并内置有《法华经》的经函。

净土坛
由七位僧人诵「阿弥陀佛」名号。主尊为阿弥佛立姿塑像,後挂极乐净土图。此坛两侧墙壁上,张贴有许多黄纸写的莲位牌,其文为:
佛力超度□□□□□□生莲之位
阳世□□□

华严坛
由两位僧人阅《大方广佛华严经》。此坛主尊为毗卢遮那佛,两侧为文殊丶普贤二菩萨。主坛上还供内藏《华严经》的经函,经台上置诵经的经卷。

瑜伽坛
即施食坛,仅供夜间施焰口时使用,僧人由各坛临时抽调。
有的水陆法会不设瑜伽坛,而设药师坛。此坛两侧墙壁上,张贴有许多纸写的「消灾条」,上书「佛光普照□□□□长生禄位」。坛上要点29盏油灯,并有6个经台,供诵读《药师经》之用。

另设监坛一名,指挥内外坛一切事宜,相当於现场调度,名额计算在外坛内。以上外坛人员共四十八名。

内坛的活动主要有洒净丶结界丶遣使发符丶请上堂丶请下堂丶供上堂丶供下堂丶奉浴丶授戒丶施食丶送圣和放焰口等,道场按7天进行:

第一天,大殿左前方树起「修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幡」。三更时对外坛「洒净」,即遍洒法水并诵咒,使之成为净土。四更时对内坛「结界」,即诵咒施法,使内外坛均与外界隔绝,不受滋扰。五更「遣使发符」,即派遣鬼使神差发符,上呈佛丶菩萨及所有天神,下召六道众生,请大家都来赴会。

第二天,四更时「请上堂」。「上堂」是能施法力超度众生的诸佛丶菩萨丶罗汉丶明王丶诸天及道教神仙等。其请法,即是在念诵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这些「上堂」画像悬挂起来。五更「奉浴」,即安排盛有香水的浴盆,象徵性地为请来的诸位「上堂」沐浴,以便斋戒。

第三天,四更时「供上堂」,即请诸位「上堂」正式临坛开会。办法是:在画像下设供桌,桌上设名号牌位明及灯丶香丶花丶果等。正中供桌上方,中挂毗卢遮那佛像,左挂释迦牟尼佛像,右挂阿弥陀佛像;供桌前安置4个法台,台上放磬丶铃和经典等。座上为法会4位主持人:主法丶正表丶副表和斋主。五更「请赦」,即请神佛大发慈悲,使斋主之先亡父母及六道众生脱离地狱诸苦难。午时设斋,请包括云水僧在内的所有僧人就斋,名为「斋僧」。

第四天,三更时「请下堂」,也是用挂画的方式,把居住在地面丶水中的神灵和待超度的六道众生请来。四更时「奉浴」。五更时「说戒」,即说明此会遵守的戒条。

第五天,四更时僧众合诵《信心铭》。五更时「供下堂」。午时斋僧。

第六天,四更时主法亲祝「下堂」。午前放生。

第七天,五更时普供「上下堂」;午时斋僧;未时迎「上下堂」到外坛;申时「送圣」,即将法会的文告丶符牒一律焚烧,为「上下堂」送行。法会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