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明水忏法会
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见其长而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未见其灭而有所损。-古德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後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於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今後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因此,修习忏法便成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仪。每逢清明节,宝莲禅寺都要启建清明水忏法会,由大德高僧主法,礼拜《慈悲三昧水忏》,令众生至诚忏罪,以消释宿世冤业,消灾免难,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丶国泰民安。

二(1) 水忏法会的起源

唐朝悟达国师知玄在没当国师之前,见到一位僧人周身得了恶疮,没人愿意接近他,只有悟达国师知玄照顾他。後来他病好了之後,为了感恩就跟悟达国师知玄说,以後要是有需要可以到陇山见到两棵松树的地方找他。悟达国师很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皇帝赏了一张沉香法座。国师开始贡高我慢,膝盖上就长了人面疮,怎麽也医不好。最後想到了僧人告诉过他,若有需要可以到陇山有两棵松树的地方找他。

他来到陇山两棵松树下,果然见到了那位僧人,原来他是位罗汉──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告诉悟达国师,「不用担心,山下有三眛法水,用此水清洗你的膝盖,就能治好人面疮」。

正当他要用泉水洗膝盖的时候,人面疮竟然说话了:「慢着,你读过袁盎杀晁错的故事吗」?

国师说:「我读过啊」!

人面疮说:「我就是被冤杀的晁错,你就是袁盎。十世来,我一直想找你报仇。无奈你一直是守戒律的高僧,我没有机会,一直等到了现在。现在迦诺迦尊者帮你,也是在提醒我:冤冤相报何时了」!

国师用三眛法水洗濯膝上的人面疮,化解了多生的冤仇,为此,国师着《慈悲三昧水忏》的忏悔法门,长传後世,广利众生。

这就是水忏法会的起源。

二(2) 水忏法会的意义

一年一度的水忏法会,可帮助人检讨自己无始劫以来的错误。《慈悲三昧水忏》对一般人所常犯的粗细恶行描摹尽致,读诵之时,随文入观,好像在明镜中照见了自己面上的污点,不由得不使人毛发悚然,生起深切忏悔的心。

水忏法会是消解累世业障最方便的法门。法会过程当中,同时举行消灾丶超度及小蒙山施食,藉由三宝的加持与大众共修的力量,消释宿业,身心自在。

水忏法会是倡导慎终追远缅怀祖德的最佳方法。法会结束时,将礼忏功德,回向现世父母丶亲人福寿绵长,历代先远考妣宗亲莲品增上,孝亲报恩,可谓生亡两利,功德无量。

二(3) 水忏法会的流传

2600馀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重耳在饥饿中昏了过去,忠心臣子介子推割肉相喂。重耳流亡19年後回到晋国当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封诸臣时漏了介子推,後来经由提醒欲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出,晋文公就放火烧山,介子推还是不出,被烧死在山里。临死前给晋文公留下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十分悲痛,每年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丶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祭的那天,全国上下禁止燃放烟火以示纪念。

到了隋唐年间,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成为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後来,在清明期间举办《慈悲三昧水忏法会》的习俗逐渐流行,引导人们利用此机会,虔诚礼拜,至诚忏悔,可消除累世所结怨仇及所造之恶业,亦可为袓先亡者超度,令身心安乐,增福生慧,事业顺利,出入平安,身体健康,六亲合睦,相貌庄严,善缘广大,消灾延寿,亡者莲品增上,增长无量功德。